背景图
没有“现代化”,只有治理失能

声明:标题和正文中提及的“南京拖车大学”、“拖大”为学术讨论模型,不指向任何现实主体。

近日,南京拖车大学掀起的电动车清退风暴,将高校治理现代化命题推至舆论风口。

种种迹象表明,南京拖车大学企图通过不再授予电动车新牌照(校内牌照)、强制拖离存量无牌和过期牌照电动车等方式,逐步清退校内学生的所有电动车。

当“拖”字成为校园治理的核心,现代化管理便迎来了全面破产的时刻。

这场看似雷厉风行的整顿行动,实则暴露出校领导管理智慧的贫瘠服务意识的缺位

图源:互联网
图源:互联网

所谓“清退”,无非就是决策者选择“最简路径”,而将透明公开、法律合规与人文关怀弃若敝履。

校方宁可让校内电动车“凭空消失”,也不愿在停车网格规划充电安全监测路线动态调控等基础工程上投入分毫。

总之,“凡是复杂问题,碾压过去便是”。至于师生的正常通勤需求,校方则置若罔闻。反正“学生是‘被管理对象’,而不是权利主体”。

此类惰性管理思维,暴露出决策者对“现代化管理”的理解仍停留在纸面口号,本质是现代化治理的全面溃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场运动式清退正在消解高校应有的法治精神。

根据《江苏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精神,管理者应“疏堵结合、保障需求”。

而校方未依规公布替代方案,更遑论依照《行政强制法》履行告知、听证等核心程序。

当价值数千元的私人物品被强制拖离,所谓“规范管理”便沦为权力任性和惰性的遮羞布

他山之石:2025年3月,东南大学六部门老师与研究生代表共商校园建设议题,体现了“治理现代化”的管理智慧。(来源:东南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或有人为拖大辩解,称“拖大情况特殊”、“管理压力独特”、“土地空间不足”。

然而,纵观南京高校圈,东南大学的领导可以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电动车停车位问题,南京大学更是加速充电桩建设。

兄弟院校在更为复杂的空间环境和更高的管理期望下,依托系统性治理框架取得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阶段性成果。

他山之石:2025年3月,南京大学何主任介绍新充电桩规划,其工作方法也体现了“治理现代化”的智慧。(来源:南大研会@微信公众号)

放眼全国,各大高校也都在力求治理创新:

有高校引进共享电动车,由企业负责高峰时段的车辆调度;有高校新建地下车库;还有高校将老旧自行车棚或过度绿化区域改造为电动车充电区……

这些实践无不证明,只要突破“非堵即禁”的二元思维,治理困局自现转机

反观拖大,所谓的“特殊性”论恰恰暴露了其在技术赋能、组织协调和人文关怀方面的全方位缺失。

不是客观条件不允许,而是主观能动性未觉醒。毕竟,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山之石:浙江大学设立非机动车红绿灯,并安排志愿者引导,校内电动车井然有序。(图源:浙江大学医学院团委@公众号)

拖大此次事件凸显出的管理思维滞后问题,正是当前高校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症结。

现代化治理绝非“一禁了之”的懒政,而是需求研判、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系统工程。

当拖大沉醉于清退数字的政绩狂欢时,或许更该思考:

被拖离的不仅是电动车,更是师生对“治理现代化”的最后一丝期待。

编后语

电动车的管理难题,绝不仅仅是某一所高校的困境,而是很多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诚然,各校管理水平存在客观差异,治理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粗暴管理、“一刀切”式懒政管理,无论如何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很明确, 一是呼吁高校管理者摒弃落后僵化的治理模式, 二是敦促高校管理层推动建立常态化的师生对话机制(正文提及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3个正面案例,其管理虽称不上完美,但也值得其它高校管理者学习)。

电动车治理,本无放之四海皆准的完美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唯有赢得师生认可的管理方式,方称得上良政善治

若管理者仍执迷于高压管控、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为师生所诟病。

最后,愿各高校在探索中寻得平衡之道,以智慧与诚意,共筑安全、有序、和谐的校园出行生态。

全文完。

本文收录于 我们的教育病了 (2/3)
上一篇
同学,约吗?
下一篇
南京理工大学,你和『小谢车业』到底什么关系?

本文为博主原创。转载请注明: lzc的小站 专栏 意识之间 我们的教育病了 没有“现代化”,只有治理失能原创声明举报

发表您的看法

来发评论吧~
Valine v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