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
为什么我们都不谈恋爱了?——从《爱欲之死》聊起

我们需要怎样的“他者”?——书籍梗概

在韩炳哲的《爱欲之死》中,“他者”(L'Autr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个体如何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建立关系。这一概念涵盖了不可把握性、隐秘与美、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消失等方面。

“他者”的核心特征,首先是其不可把握性。“他者” 意味着不可占有、不可辨识。“他者”是爱欲的对象,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而“他者”具有异质性,与自我有着明确的界限。在爱情中,我们往往难以真正占有和把握对方,因为“他者”是独特的、难以收纳入任何类别和范畴的“Atopos”(希腊语)。这种不可把握性激发了我们的爱欲——当我们承认在“他者”面前的无能为力(ohnmächtig)时,才有可能体验到真正的爱欲。

于是,“他者”带来的“隐秘与美”也便成为了《爱欲之死》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与现代社会对一切进行标准化、注重绩效和产出的趋势相反,“他者”那无法把握、无法完全理解的特质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和神秘感。在古代,爱情被视为一种可以让人放弃自身、容纳陌生的力量,这种力量虽然会带来痛苦、恐惧和不安,但也正是这种消极面催生出深沉的美感。现代社会中的爱情越来越被简化为一种积极的体验,而忽略了这种深刻的消极面。只有当我们放弃对自我的过度关注,真正接纳“他者”的存在,才能体验到这种独特的隐秘与美。

在《爱欲之死》中,爱欲与“他者”紧密相连。真正的爱欲是对“他者”的一种体验,超越了自恋(Narzissmus)和自我中心。比如,抑郁症是一种自恋性的“爱无能”,表现为个体过度关注自身,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真实体验。爱欲则能打破这种自恋状态,让个体感受到“他者”的真实存在。爱欲不仅是对他者的吸引,也是对个体能力局限的承认,因为爱欲本质上是无可占有、无可把握、无可辨识。如果一个人声称他占有、把握和认清了另一个人,那这个人就不是“他者”。占有、把握和辨识都是能力的近义词,而爱欲是超越能力的存在。

然而,现代社会的一些趋势导致“他者”逐渐消失。如前文所述,个体的自恋情结正在加深,相比于TA的境遇,如今我们更关注自身的体验,殊不知,爱的面前你我都非个体,“我们”(we-ness)才是个体存在的最小单元。社会的标准化和归类趋势也在加剧同质化——我们喜欢TA的财力、颜值、性吸引力,喜欢TA身上的标签和形容词,享受追求和被追求的过程,唯独没有喜欢上“TA本身”,没有过自由意志的沉沦。如此种种无不在消解 “他者” 的存在。

此外,数字媒体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兴起,也极大地抑制了我们对“他者”的想象力。我们追求和TA的暧昧状态和快乐时光,却不能接受(甚至不甚了解)TA不堪回首的过往和支离破碎的阴暗——我们无法真正感受“他者”的独特性。在这种大环境下,爱情变得越来越去仪式化和去神圣化,人们更多地寻找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而忽视了“他者”的真正存在。

在“爱就是权衡利弊”之风盛行的今天,恢复爱欲和“他者”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课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体需要重新接纳“他者”的独特性。“如果你想要制造和别人的羁绊,就得承受流泪的风险。”(——小王子)我们不得不走出自我,放弃对自身的过度关注,真正感受和接纳“他者”的异质性。只有在“他者”面前承认自身的无能为力,并真正接受“他者”的独特存在时,才能真正体验到爱欲的核心,让自我在“他者”中重新找到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祝愿读到这里的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他者”。

句摘

序 重塑爱欲

▪ 纯粹的爱站在当今这个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

▪ 纯粹的爱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他者”这一存在的经验。

忧郁症

▪ 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

▪ 今天,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对比和比较,根本不允许“他者”的存在。

▪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

▪ 忧郁症是一种“爱无能”的体现。

承认“无能为力”

▪ “你能够”甚至比“你应当”更具强迫性,自我强迫比强迫他人能带来更明显的效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反抗自己的意志。

▪ 关于爱情体验的一个建构性条件就是一个人在“他者”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 爱欲中确实无可占有,无可把握,无可辨识。

▪ 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

▪ 如今,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

▪ 在“积极世界”中,只有可消费的事物被允许存在,疼痛也必须以被享受的方式存在。

▪ 当今社会的“爱情”无非代表着需求、满足和享用,跟他者的存在与否并无关联。

徒劳的生命

▪ 因为你的眼睛穿过了我的眼睛,渗透我的骨髓,引燃了炽热的火焰。我对那些因你而消逝的事物产生深深的同情。

▪ 随着所有生活领域出现的一种积极化趋势,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

▪ 消极面的缺失导致了当今爱情的枯萎,成了可消费、可计算的享乐主义的对象。

▪ 爱欲的狂迷和疯癫状态是对劳作和徒劳的生命的否定。

▪ “爱情的本质”在于牺牲自我意识,将自我置于他者之中而导致忘我。

▪ 尽管有爱之人会为他者牺牲,但这种牺牲使他能够回归自我。

▪ 爱情能够证明,生命的时间存在永恒,它的本质是忠诚,即我对你言而有信。

色情

▪ 色情的吸引力在于“将无生命力的性行为从有生命力的性爱中剥取出来”。色情的伤风败俗之处不在于它含有太多的性内容,而在于它其实与性无关。

▪ 色情将情欲世俗化。

▪ 如今的爱情是且仅是温暖、亲密和舒适刺激的代名词,昭示了神圣的情欲的毁灭。

想象力

▪ 互联网想象以堆砌的碎片化符号为支撑,缺乏整体性;在这种处境下,人们看似掌握了大量信息,却不易将事物理想化。

▪ 选择自由的不设限意味着愿望面临终结的威胁。

理论之殇

▪ 爱欲引领和诱导思想穿越无人之境,穿越独一无二的他者。

同质化的恐怖

▪ 同质化的恐怖(Terror des Gleichen)席卷当今社会各个生活领域。人们踏遍千山,却未总结任何经验。人们纵览万物,却未形成任何洞见。人们堆积信息和数据,却未获得任何知识。人们渴望冒险、渴望兴奋,而在这冒险与兴奋之中,人们自己却一成不变。人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Follower),却连一个他者都未曾遭遇。社交媒体呈现的恰恰是最低级别的社交。


发表您的看法

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若该问题持续出现,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